游客

0x70c5......440c
07-05
0x70c5......440c
07-05

马兹利什的文明论


Malizsh《文明及其内涵》
【在米拉波最初的构想中,他认为宗教是文明的“主要泉源”,因为宗教驯化约束人的行为,使之变得温和。】
评:宗教的道德伦理约束人。但是,宗教为人提供了人所需的叙事:本体论——上帝的子民,上帝的信徒,被爱的人类;存在论——为了赎罪而存在。宗教提供了人需要的意义、爱。另一个角度来看,资本、技术发展的叙事也是一样的。资本主义和科学主义成了新时代的新宗教。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今天字典(如《韦氏大学生词典》)中对文明的定义是多么浅薄:“通常指文化和技术发展到一个水平较高的阶段;也指文化发展到某一阶段,在该阶段文字为人所掌握,文字记录被保存下来。”然而,即便在这样一个定义中,也暗示了一个事实,即历史意识是文明观念的关键,不过这种意识的基础是物质的变革,以农业和商业形式表现出来的物质变革。】

【一方面文明尤其体现了一种欧洲中心的视角,它在18世纪表达的是启蒙哲学家们的思想和观念;另一方面,它又体现为一种放诸四海皆准的衡量尺度,在它之下,所有社会都可以进行比较。就前者而言,意味着欧洲以外的社会必须成为欧洲社会的样式,或者尽可能效仿欧洲。然而,就后者而言,所有社会都是文明的不同形态,都或多或少近似于理想中的文明。在后者的基础上、相对主义和比较文明才得以崭露头角。】

【由此看来,文明是一种独特的秩序和情怀,它从文化的一社会的秩序和情怀延伸而来。它也是一种行动,一种运动,一种进程。它必定总是在变化(有时进步,有时倒退)。】

【引用斯图尔特:“将我们的智力成就、观念、行为举止、制度与粗野(rude)部族中所盛行的相比较,我们免不了会产生一个有趣的疑问,从未经驯化的(uncultivated)自然状态到这样不可思议的精雕细琢的(artificial)状态,这种逐渐改变的过程是怎样发生的……”】

【耶格尔自己总结说:“当一个社会教育其成员,使其内部各个阶层的人心甘情愿放弃(暴力)……那么我们就可以说它是文明,而不仅仅只是一个社会了。”】

【译者言:苏格兰启蒙思想家弗格森则把“文明”视为过程,即人的精神与行为逐渐发生变化。这些定义表明了“文明”的普适性和历史性,亦即解释世界的工具属性。19世纪,在进化论冲击之下,西方的基佐和东方的福泽谕吉先后发表专论,系统阐述文明的性质,即个人的精神发育和社会的秩序养成,二者都意味着进步,于是为文明理论建立了一种“线性一进步”思维模式。在这种模式之下,论者习惯于将世界各地不同人类群体按其精神与秩序的不同发展程度置于“文明阶梯”--法国思想家戈比诺所说--的不同层级之上。高低不同,良莠有别先进者属于“今天”,落后者则停留在“昨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