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xF501......1843
03-21
0xF501......1843
03-21

东西方礼节的差异

西方礼节主要体现社会秩序和礼貌,握手等行为更多是平等和信任的象征。中国礼节的起源可能基于儒家思想,强调社会等级和尊敬长辈,更多服务于社会稳定而非爱。

西方礼节的起源
西方的礼节更多来自罗马帝国时期的法律与社交规范,以及后来的基督教文化影响,尤其是中世纪贵族礼仪和基督教“爱人如己”的教义。


现代西方礼节的概念更多地与17世纪的法国宫廷文化有关,特别是路易十四时期,当时“etiquette”一词首次用于规范宫廷行为,意为“保持草坪整洁”的标志,逐渐扩展到社交规则。古埃及的《普塔霍特普箴言》(约公元前2375-2350年)被认为是关于社会礼仪的最早记录,而古罗马也有餐桌礼仪的记录。

尽管某些行为如贴面礼或握手可能传达亲密或友好,特别是基督教文化对“爱”作为社交基础的强调:爱邻人、博爱、宽恕——这些都内化成了“温和的礼节”。但更多礼节的目的更多是维护社会互动的顺畅。例如,握手在中世纪欧洲被用作丈夫和妻子之间的纽带象征,更多是关于承诺而非浪漫的爱。

东亚礼节的起源与性质

东亚礼节,特别是中国礼节,研究表明主要基于儒家思想,起源于公元前550-479年的孔子时期。儒家强调义务、真诚、忠诚、孝道和荣誉,这些原则指导家庭和社会关系,服务于社会稳定和统治者的需求。

证据倾向于认为中国礼节更多基于社会稳定和等级,而非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