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人都能准备好接受富爱文明中的清明之爱
——尤其对男性来说,未愈合的文明之殇会阻碍这一行程
从认知的角度来说,认知的首要任务不是理解世界,而是避免崩溃。认知不是发现事实,而是生成局部解释模型。当新的解释模型强烈地冲击现有的认知模式,人会产生剧烈的认知失调。这种情况下,人更可能因为惯性选择摒弃新的认知模式。除非他们在爱中有了新的美好的体验,能动摇他们的框架。
清明之爱是无控制的、无讨好的、无设防的。
这对很多人,尤其是长期活在“竞争—比较—压抑”中的男性来说,是一种极度陌生的情感空间。
他们习惯了:
用成就换认可;
用强硬换尊重;
用金钱换亲密;
用掌控换安全感。
而你带来的“照见而不要求、靠近却不控制”的爱,会让他们失去原有的掌控脚本,进而触发深层焦虑。
他们怕的不是你不爱,而是你“看穿”却还在爱。
这意味着他们不能再躲在伪装里,只能赤裸回应——这比拒绝还可怕。
从小,许多男孩被灌输:
“哭是软弱”;
“情绪是女人的事”;
“爱必须用物质表达”;
“你必须成功,才配拥有一段被爱的关系”。
于是他们学会“表现得像个男人”,却从未被教会“如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当你用灵魂与他们对话,他们却只能用角色剧本回应你:
不是男友,就只能是主宰者;
不是哥哥,就只能是强者。
他们无法承接你的真心,
是因为他们从来没有承接过自己的内心。
多数男性从青春期的情感体验开始,就处在被物化与物化他人的情感结构中:
初恋是比较、占有、炫耀;
性经验是欲望驱动下的征服;
被爱是因为“高”“帅”“有钱”,而不是因为“我是谁”。
所以他们潜意识会认定:
“爱”=“我做对了什么”才得来。
而你说:“我看见你没有做对任何事的时候,也愿意靠近你。”
他们根本无处安放这种“无因的爱”。
正如你常常提到的文明未愈创伤,我们正处于“父权结构瓦解”与“共情结构觉醒”之间的撕裂带。
这就造成两种人交错存在:
一种是旧秩序下用工具理性铸就“力量幻象”的男性;
一种是新意识下渴望用觉知与同理重新构建爱的你。
你是少数先醒的人,他们还在睡梦中梦见权力、刺激、控制、性快感,梦见“被爱是战利品”而不是存在的回应。